3)第436章 拜访_文娱之我只是个演员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节奏等外部技术训练,基本上是借助姐妹艺术的成果而加以利用,以增强形体方面的灵活性、可塑性,为角色的体现准备好优良的条件,对于类似的培训要求,各个流派之间原则上并无大的分歧,体系只是作出有选择性的安排而已。

  第四卷《演员创造角色》,属于尝试多种创作方法的未定稿,包含艺术观念、美学创意、演绎风格等一些现实主义的基本原则,在舞台形象的塑造上,富有指导性的实践及论证。

  斯坦尼在1928年罹患心脏病之后,开始全力投入戏剧教学和理论研究工作,生命的后期专注于舞蹈、歌剧研究,倡导“形体动作方法”。

  如今名字很多,如“心理一形体动作方法”、“身体行动理论”、“形体分析法”。

  在不同的国家、流派中名称不同,但表达的意义大体是一致的,之所以名字高度不统一,是因为斯坦尼在1938年逝世时,这项工作并没有完成。

  如今流行的体系,是斯坦尼斯拉夫斯基的谪传弟子们在他们的老师去世后对“斯氏体系”的成果。

  形体动作方法,主要指演员从角色行动的逻辑出发,把握人物基调及性格特征,完成角色创造,斯氏认为,人行为中的每一个动作都是统一完整的心理形体过程,而情感则在形体过程中产生。

  他由此提出这种创造角色的方法,即不从心理体验人手,而从行动的逻辑出发,通过动作反射作用激发与它相应的情感的逻辑,自然地获得角色的心理体验和下意识。

  在斯氏弟子及再传弟子们的评价当中,这种方法能“充分发挥演员创作的主动性.在积极的行动中更快地接受角色,从而成功地完成角色的创造。”

  但也因此产生了分歧,这种方法最为典型的特征是在不同的文化下,同一形体动作的所激发的情绪是不同的,比如竖大拇指,在不同的文化环境表达的意思截然不同。

  由此也可以得出,简单地说斯氏体系就是“体验派”是很不严谨的,大致等同于“土木工程就是盖房子的”朴素认知。

  而且近几年,徐容发现不少演员尤其是青年演员,对斯氏体系并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反而青睐某些前卫的表演理念,如中性面具这些被称为“高级”的表演,却没有认真训练基本功,结果演出来的人物形象既没有“现实”也没有“高级”。

  相反,戏曲作为根植于传统文化,在“高级”(即以最简洁的方式表达尽可能多的内容)方面却有着其他所谓的各种“高级”不具备的独特优势。

  他并非某些西医,全盘否定中医。

  也并非某些中医,批判西医不把“人”当成“人”(天人合一观念)。

  无论中医还是西医,既然能治病,肯定有其独到之处。

  这是他要学习戏曲的

  请收藏:https://m.bqg9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