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1403章 大宪章_唐朝好地主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说翰林院比内阁权力还大?

  一群人争论的十分起劲。

  纷纷说要取消翰林院的批红大权,朝廷只有内阁负责总揽朝政就行。

  开元以来,内阁虽有票拟之权,但也仅是给皇帝提供一个初步处理意见,最后的决策之权还是在皇帝手里,甚至因为翰林学士为皇帝代为批红,其权力甚至能够与内阁相提。

  内阁的权力其实是不稳定的,因为他们的票拟随时可能会被否决。

  现在张超明确说了内阁负责制,那翰林院以后依然可做为皇帝顾问机构,但不应当再保留批红之权。否则,那权力将超过内阁。

  不少议员都达成一致共识,以后翰林院不得拥有批红之权,内阁也不再需要票拟,直接批红。

  “皇帝当有否决之权。”

  许敬宗过去,高声加了一句。

  要是内阁直接有批红之权,那皇帝干吗?许敬宗认为张超让他来议会,就是让他来把关的。

  一些议员想了想,也是这个道理,总不能让皇帝真的就一边站了吧,那还叫什么皇帝呢。

  现在让内阁直接有处置大权,就已经很好了。

  内阁的一众宰相们共同商议奏折处置意见,最后由首相拿意见。但是皇帝如果对处置有异议,也可以否则。

  但相比过去,现在内阁等于直接拥有批红之权,是把过去票拟和批红之权加在一起,有宪法保障他们的这个权力。皇帝拥有的最终否决权,但这种否决权毕竟不可能每次都用。

  程序上来说,内阁的总领朝政权得到确认。以前,奏章票拟后得放到御前,经翰林院和皇帝朱批,而现在,是内阁直接批示,不用再经过皇帝那边。皇帝就算要否决,那也是针对某些奏章有意见,整个程序并不会改变。

  最后达成共识,翰林院不再有批红之权,内阁直接有批示之权,而皇帝有否决之权。

  结束一天的讨论,许敬宗到内阁向张超禀报进展。

  听完了他们今天讨论出的结果,张超只是笑了笑。

  “内阁负责制,就是要让内阁总揽朝政,真正的内阁负责。你们提出的这个挺好,至于皇帝拥有否决权,其实加不加都无所谓。”

  许敬宗道,“皇帝身为天下之主,当然得有这个权力。”

  张超认为,真正有本事的皇帝,其实就算不加这条又如何呢,权力最终是靠人来体现的,皇帝可以通过与内阁宰相们的协商,来达成自己的意愿。对于许多事情,皇帝并不一定就要跟承乾一样冲锋在前。

  不是说当了皇帝就能为所欲为,如果皇帝的想法损害了多数人的利益,那么哪怕是杨广李世民这样大权在握的皇帝,也有推行不下去的时候。而如果皇帝的意见,能照顾到多数人的利益,就算皇帝没有这否决权,难道就通行不下去?

  内阁、议

  请收藏:https://m.bqg9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