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134章 大风起兮云飞扬_最后一个唐朝皇帝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唐代的道是监察区,以长江为界,南方分为江南、岭南、安南三道,但这样的划分太大,在吸取东汉刺史做大的教训后,江南道被一分为三,为江南东道、江南西道、黔中道。

  安史之乱后,唐王朝继续加强对南方的控制。

  总体政策是,各道不扩军,谨设节度使,大幅削弱道辖区。

  江南东道与福建道首先被撤销,分置浙东节度使、浙西节度使、福建观察使、淮南节度使、宣歙观察使,跟着被撤的是江南西道,改置江西观察使、鄂岳观察使、湖南观察使。

  黄巢之乱爆发后,鄂岳观察使请升武昌军节度使,希图获得地方自主权,谋求抵抗乱军,僖宗君臣为免各地观察使效仿,拒绝了鄂岳的请求,并陆续派遣中央重臣出镇南方各地。

  及至定初,南方局势如下。

  原江东道现为浙东观察使、长乐经略使、浙西观察使、福建观察使、淮南节度使,原江西道现为江西观察使、鄂岳观察使、湖南节度使、宣歙观察使、黔中节度使、荆襄节度使,岭南还是老样子,岭东岭西节度使、桂管经略使、静海节度使、广州大都督、安南大都督。

  就历史而言,即使是在景福年间,唐廷对岭南各地军政高官依旧是一言而命之,所以无论是根据中期的既定国策还是如今形势来看,李晔都不可能同意升鄂岳为武昌军节度使。

  崔绍死后,其牙将杜洪上位,悍然自称武昌节度留后,野心昭然若揭,彼时唐廷流亡成都,忙于组织反攻黄巢,无暇顾及杜洪,为免杜洪投敌造反,僖宗勉强同意了杜洪的奏请。

  决议下达,以杜洪为武昌军节度留后,历史上昭宗即位后,朝廷承认既定事实,改置鄂岳观察使为武昌军节度使,杜洪节度留后转正,担任武昌军第一任节度使,鄂岳从此独立。

  不过这是逼不得已的无奈之举,朝廷要是不扯遮羞布,杜洪大可以效仿河朔,要是下道圣旨,你好我好大家好,双方面上都过得去,不过现在攻守易形了,李晔非历史上的李晔。

  文德以来,杜洪三次请求转正,都被朝廷拒绝。

  这回他是第四次上表,朝廷也照旧答复。

  不许,不要再奏。

  他难道不知道,他这么做会被朝廷解读为妄图自立?

  殊不知,长安已经在讨论是否对鄂岳用兵了,杜洪成了武学各舍学子口中的热议人物,武学各科作战室和参谋部摆上了鄂岳的沙盘,兵部也开始研究制定对鄂岳的多种军事预案。

  年初,朝廷下诏,废武昌军节度使,征杜洪入朝,封荆南侯,授检校兵部侍郎,充右神策行营长武都权知兵马使,以杜让能弟、户部侍郎杜弘徽为淮西转运留后,前往处置财赋。

  以御史大夫韩仪为鄂州刺史,兼七州大都督,检校吏部尚书、吏部侍郎、凤翔知节度事

  请收藏:https://m.bqg9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