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第179章 失道者寡助_晚明之我若为皇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尤其是外务府的宣传方式非常接地气,经常就是派人专门一个村镇一个村镇的亲自去当众讲朝廷的大计,用的也都是白话,百姓们虽然大多不识字,但道理还都是懂得,尤其这两年朝廷又是减免税赋、又是给他们分田地的。

  藩王和朝廷哪个真正对他们好,这还用说吗?

  有了这些早便布置好的前期准备,再加上崇祯皇帝手里也不缺兵,在没有群众基础的情况下,藩王的造反在一开始就决定了结局,没有百姓跟在他们后头,只凭着他们自己那点积蓄折腾,又能折腾多久?

  你有银子时,这些民壮可能为了吃饱饭跟着你折腾,等你钱粮不够了,是不是要去抢?你若真的去抢了,反倒更是正中崇祯皇帝下怀了。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至于崇祯皇帝为何让郑芝龙不必太操心蜀王的事儿,一方面是郑芝龙的主力是水师,崇祯皇帝并不想郑芝龙掺和太多陆战的事儿,二来,蜀王的事儿他早就计划好了,蜀王的所谓大军倘若能出了川蜀,算他崇祯输。

  杨嗣昌被崇祯的话说的直皱眉头,倘若是以前,杨嗣昌肯定会觉得崇祯皇帝是乱说,但这两年的经历告诉他,一切的事情都在朝着崇祯皇帝当初的预料发展,当今陛下仿若能掐会算的神仙一样,总能在最关键的节点算计好一切。

  以至于杨嗣昌在思索对错时,总会去先考虑自己的原因,看陛下的意思,蜀王的兵马肯定早已有了对策,这到不用他来多嘴了,只是刚才崇祯皇帝的一番话却又是发人深省,这就是陛下所言的民心与民智吗?

  杨嗣昌最终还是忧心忡忡的离开了乾清宫,他发现每次与崇祯皇帝长谈,总能受益良多,但每次却都带着更多的疑问回去。

  三天后,鲁王、衍圣公大军溃败的消息传至整个顺天府,并非常迅速的向外地扩散,尤其是衍圣公、鲁王、德王、衡王都惨死于乱军之中,更是成了京畿各地州府吃瓜群众们的酒桌谈资。

  十一月初二,也就是鲁王兵败后的第四天,崇祯皇帝下旨,鲁王、德王、衡王、衍圣公均除爵家产充公,鲁王、德王、衡王直系子嗣、妃嫔皆处死,孔府全族贬为庶民,一甲子内不得参加科举不得为官。

  这消息就更劲爆了,一时间连朝廷里的百官都毛了。

  御史从发布诏书的第二天起,崇祯皇帝收到的奏疏数量瞬间激增了三倍多,大体上都是劝崇祯皇帝收回成命,从孔家嫡系子孙中再选出一位来当衍圣公,言辞之恳切、申明之大义,倘若是前任,肯定就会毫不犹豫的顺应官心。

  朝臣们一位崇祯皇帝在第二层,可崇祯皇帝却早就到了第五层,他

  请收藏:https://m.bqg9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