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千四百七十八章抗税者_统计大明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匡胤一样,那岂不是更不让人放心。

  反倒是李若琏这种,大错没有,小错无伤大雅,虽然贪婪,但是贪的有度,而且是依照制度办事,让朱慈烺更踏实一些。

  至于李若琏为啥一直没有混到封地,那还不是因为这家伙现在还掌握这军事情报部的实权。

  原则上如果某个重臣还在位的时候,朱慈烺是不会分封封地的,封地这个事情,就像是盖棺定论一样,一旦封赏之后,就不能随意扩大增长。

  因为封地一加再加,那加的不仅仅是封地还有人的野心。

  而且一旦有了封地之后,这些人就感觉自己下半辈子有了着落,就不想着拼搏了,那办事的主动性就降低一大截了。

  大明除了这几个有名的富豪之外,其余的年收入过百万的也有很多,这些人大多都是当初获得海贸许可证的第一批。

  虽然后来全面开海,但是这些人拥有先发优势,往往都在自己擅长的领域站稳了脚跟,成为一个行业的翘楚。

  有了这一笔钱之后内阁的钱一下子富裕起来,不过对于粮价内阁还是比较谨慎的,这个是长期的买卖,陛下已经定死了最高价,那么这个收购价就不能定的太高。

  没有什么经验之下,内阁干脆就按照皇明粮号的惯例,微调微涨。

  百姓看到新粮价之后,也都松了一口气,只要内阁不乱来,谁收他们的粮食都一样。

  大家都在讨论粮食改革,确没有人去关心大明为什么突然皇明粮号退出关内市场了?

  有些人猜测这是陛下逐步把治理职权还给内阁,是陛下对内阁信任和倚重加深的表现。

  也有人觉得这是陛下为了补偿军费突然增加给内阁的安慰,因为多收的个人所得税正好能够填补军费增加的比例。

  大明军部倒是一副枕戈待旦,二级戒备的状态。

  可惜这次征税天下太平,没有掀起多大的水花。

  就算偶尔有几个偷税漏税瞒报的,也不用军队出手,甚至缇骑司都没有动用,紧紧是税吏就把这些富豪办了。

  不过相比起关内的平静,关外地区就暗流涌动了。

  有些人当惯了土皇帝,已经忘记了这天下是大明的天下了,大明是懒得搭理他,他们确以为大明离开他么不行。

  这些地方有些甚至上不了巨富榜,第一批收税根本没有他们,就他们那一年几万两的收成甚至第二批都没有。

  但是他们已经做好了抗税的准备,一副要造反的架势,甚至已经在自己辖地鼓吹起反大明的言论。

  对于这样的势力朱慈烺没有手软,发现一个清理一个,这样的势力不趁着现在有空的时候清理,还等着打仗的时候让他们在爆发不成。

  然后犹太人开始庆幸了,还好他们没有找事,这一波可是有不少族群因为抗税被直接贬为苦役送到各地开矿修路。

  苦役可是比起关外各族还要低一等的存在,地位近似奴隶,只不过苦役是有年限的,可以通过汉化学习考试等等摆脱苦役的身份。

  要是当初犹太人跟着抗税,肯定不会比这些家伙好到哪里去。

  无弹窗

  请收藏:https://m.bqg9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