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385章:老奸巨滑_大隋主沉浮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摆设上能够看出一个人的性情,从摆件上能够看出一个人之所喜、之所好,而官员们挂在主位上方的字画,要么是皇帝或上司的字画、要么是自己所欣赏的书画家的字画。

  然而萧瑀挂在书房正上方那幅字,笔法刚劲有力、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宏伟而气势恢宏、骨力遒劲而大气凛然,与当下盛行的温润秀逸截然不同。而这幅字的内容是气势磅礴、包容宇宙、吞吐日月的《观沧海》。

  书法和诗的气势融为一体,居然有一种跃然于纸上的雄浑气魄;细而观之,裴矩连鸡皮疙瘩都起了来,他忍不住站了起来,指着那幅字问道:“贤侄,这幅字是哪位书法名字所写?依我看来,足以和王羲之媲美了。”

  裴矩这番话,看似是对王羲之不敬,但却真实,因为王羲之在隋朝的地位还没有达到神的地步。

  王羲之的字是公认的好、也是隋朝达官贵人喜欢收藏的名家墨宝之一。但悲剧的是,他遗留下来的字的价值,在隋朝远不如他的“师太祖”蔡邕、师祖钟繇、师父卫夫人。

  毕竟王羲之死了才两百多年时间,而且他是当过官的人,留到现在的绢书、纸书、碑刻、公文很多;至于另外三人,基本上是生在没有纸张的年代,多数作品又毁于战火之中,所以留到现在的作品早已是寥寥无几;既然三人的作品这么稀少,其价值自然不是王羲之墨宝所能比。

  王羲之之所以封圣,一是他的墨宝随着时间的推移,如同他的师门前辈一样,变得慢慢稀少。二是史上的唐太宗李世民加持,李世民是王羲之最忠实的“粉丝”,他为了弄到《兰亭集序》,不惜以帝王之尊派人去行骗;此事传开之后,文武大臣便投其所好,全部学起了王羲之的字。

  既然皇帝、满朝文武都在学,地方官、读书人能不学呢?王羲之能不火吗?于是乎,王羲之在书法史上至高无上的地位,就这么在唐朝被确立并巩固下来。

  现如今,王羲之在书坛上的地位,其实和史上的其他书法名家没有多少区别,而贵族圈子里,恐怕也只有杨集最重视王羲之的墨宝了,像裴矩、萧瑀这种土生土长的贵族,谁又会像杨集那么稀罕?

  萧家是和平交权的帝胄之家,杨坚非但没有抄他们的家,反而赏赐大量财物,所以萧家就有很多王氏父子的墨宝,否则的话,萧琮当年也不会随手把卫夫人的《名姬帖》、王羲之的《十七帖》交给萧颖,让她当生日礼物送给杨丽华了。虽然最终被杨集调包了,可也说明萧家没有把王羲之的作品当成不可或缺的传家宝。

  裴矩也是见多了王羲之墨宝的人,他此时看到的,如果是《兰亭集序》,或许也会动容,但绝对不像现在。

  只因他面对的是一种前所未闻、见所未见新式

  请收藏:https://m.bqg9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