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七十二章:你能听出一面鼓的形状吗?_大国院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水中,墨水会随着时间扩散。

  这就是扩散现象。

  随着时间的推移,物质会自发地从浓度高的地方往浓度低的地方进行扩散,不管是所谓的‘有形’还是‘无形’,都会有这种现象。

  比如你将一块铜和一块铁互相压在一起,过一段时间后,通过仪器检测,你会发现铁的表面有铜,铜的表面有铁,这同样属于扩散,只不过过程相当缓慢而已。

  声音也一样。

  而一面鼓发出的声音,在明确了狄利克雷边界条件和振动初始条件后,再带入时间与扩散方程,的确是可以计算出来这面鼓的形状与大小的。

  数学就是这么神奇,常人觉得不可思议甚至是玄学的事情,在数学中却是可以一步步给你计算出来的。

  通过周海教授的讲解,徐川大抵明白了所谓的椭圆算子的谱渐近以及韦尔–贝里(Weyl-Berry)猜想到底是怎么一回事了。

  简单的来说,就是你可以将之前的‘听声辨鼓形’看到二维的韦尔–贝里(Weyl-Berry)猜想。

  过去的数学家已经证实了这个,但并未证实三维或者更复杂条件下的韦尔–贝里(Weyl-Berry)猜想。

  现在的需求是数学家能不能找到一个分形框架,让三维或更复杂的Weyl-Berry猜想在此分形框架下成立,并且可以让∂Ω在这个分形框架下是可测。

  目的就是这个。

  至于证实了这玩意后具体能有什么用?

  大概研究宇宙中的星体形状和宇宙大小能用上吧,至于其他的,能实用上这项猜想的目前来说应该是没了。

  不过数学嘛,说实话,现代的数学离“有用”这个概念其实已经非常遥远了。

  如果一个人不是自己对数学有强大的,内在的兴趣,似乎很难解决“我为什么要研究数学”这个问题。

  上世纪被誉为‘全能物理学家’的理查德·费曼年轻时,曾经考虑选数学专业。

  但当他去数学系咨询时,问了一句话,“学数学有什么用?”。

  然后数学系的老教授告诉他,既然你问这个问题的话,那么你不属于这里,你不属于数学系。

  再然后,这位大老就跑去学物理了。

  如今我们人尽皆知的‘纳米’这个距离单位,就是他提出来的。

  数学是纯粹抽象的产物,定义和逻辑是构成数学体系的基石。

  数学家通常并不关心数学的概念与推导与现实世界有何联系;数学上的结论也未必能够在真实世界中找到原型。

  不过随着科技与社会的发展,一些原先被认为没有实际意义的结果也会变得有意义。

  譬如上辈子他研究过的“反物质”,就与如今看起来没有丝毫用处的二次方程负根之间具有一定联系。

  这就像你学了微积分,但平常买菜根本就用不上它而觉得它没用一样。

  历史名人康熙也问过微积分到底有什么用这个问题。

  后来,他大概觉得‘自己擒鳌拜,平三藩,收ww,九王夺嫡,治理黄河,撰八股文,耕种庄稼’没一条需要用到到微积分的,所以就觉得不必推广了。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微积分学的发展与应用几乎影响了现代生活的所有领域。

  大到现代化的导弹飞行计算、小到你吃颗感冒药,都需要用到微积分。

  因为通过药物在体内的衰退规律,微积分可以推导出服药规律时间。

  所以别说数学没用了,数学没用的话,你连药都吃不准时间。

  请收藏:https://m.bqg9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