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第一百五十五章:造成质子半径之谜的罪魁祸首_大国院士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个问号飘起,徐川找来了原始数据,开始自己进行分析。

  单单对一小部分的实验数据进行分析花费不了多长的时间,一刻钟不到,他就完成了对这部分原始数据的分析。

  娜娜莉·凯斯勒的工作并没有任何问题,解析出的数据和他重复的验证一模一样。

  “奇了怪了,为什么这次的对撞实验,电子束在接触到氢分子云将其激发到3s态时能级要比历史的对撞实验高出1.7个能级?”

  “是受到了什么影响吗?”

  在对三份历史实验数据和四份现实验数据完成分析后,徐川确认了这个数值存在差异。

  电子束在接触到氢分子云将其激发到3s态时能级要比历史的对撞实验高出1.7~1.8个能级。

  尽管这个差异并不是很大,但的确存在,而且带入近后续的计算时,的确干扰到了质子的半径,数字差不多有0.025~0.03飞米左右的样子。

  “是金属容器对电子氢原子的碰撞造成的干扰导致的吗?”

  第一时间,徐川想到了自己的实验和其他历史实验的差别。

  如果说他这次的实验和以往的原子电荷半径实验有什么差别的话,唯一的区别就是他借助更为先进的质子加速器,取消掉了以往用于存储氢原子云的金属容器,直接将氢原子云导入了加速器的观测管道中。

  毕竟高能电子束在进入金属容易后,是会和金属原子发生反应的,其散射会实验数据造成一定的干扰。

  不过从以往的实验数据来看,这个干扰并不是很强,所以以往的实验几乎差不多都忽视掉了这一块的干扰。

  但现在,敏锐的科研直觉和数据直觉告诉了徐川,或许,这一部分散射干扰,比物理学界以往的认知要更强。

  他可能在无意间找到了质子半径之谜这个问题中,为什么传统的电子质子散射原子电荷半径实验得出的质子半径一直都是0.87飞米的原因。

  想到这,徐川的眼神陡然明亮了起来。

  传统的电子质子散射原子电荷半径实验中,氢原子云的测试的确都是通过金属容器来做的,这可能真的有些问题。

  不过要进行确定的话,需要用数据来说话。

  这对于他而言并不是很难,通过这次的原子电荷半径实验以及另一种名为‘类氢原子的能谱测量实验’的数据完全可以做到。

  三类实验数据,对比之下的可信度就相当高了。

  如果真的能证实是金属容器对高能电子束造成了散射干扰,那么质子半径之谜这个当前物理界最火热的难题之一,就能得到解决。

  深呼吸了一口,压下有些火热跳动的心脏后,徐川再度对手中的数据进行了一遍仔细的核算。

  计算没有任何问题,从这八份他完成分析的数据来看,电子束在接触到氢分子云将其激发到3s态时,

  请收藏:https://m.bqg95.com

(温馨提示:请关闭畅读或阅读模式,否则内容无法正常显示)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